校园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校园快讯 > 校园动态

我校暑假“同读一本书”教师读书活动圆满结束

发布日期:2021-09-29     作者: 教研室     浏览数:7456    分享到:

  书香致远,墨卷至恒。今年暑假,我校继续组织开展了“同读一本书”教师读书活动。假期中,各位教师结合自身实际,从学校领导和各教研组长推荐的阅读书目中选择了一至二本进行阅读,并读有所悟,结合自己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完成了读书的心得体会。

  开学后第三周,各学科教研组分别在集体备课时间进行了读书交流分享活动。大家结合教育教学实践畅谈读书心得,表达自己在读书中的感悟、成长的喜悦,以及教育观念的更新、精神的洗礼。

ab165cd6865e8c4f48fa917764d469b.jpg

各学科教研组进行读书交流分享活动

a1c13ee71d89a2188a14f4e037bd708.jpg

各学科教研组进行读书交流分享活动

5297f0787a27816ddd63f03b1b1dd93.jpg

各学科教研组进行读书交流分享活动

  随后,各组分别确定了本组参加学校交流分享的代表,并提交了读书心得。教研室聘请专家进行了科学严谨的评审,决定授予杨晶晶等15位教师学校“阅读之星”称号。

  读书是教师专业发展和生命成长最好的途径。它可以帮助教师增长教育智慧,改变气质品性,升华人生价值,使精神更加充实和富裕。此次“同读一本书”活动的顺利进行,将进一步引导和鼓励我校教师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并在分享交流中提升教育理论与实践水平。今后我校将继续推进教师假期阅读常态化,打造学习型教师队伍,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奠定坚实基础。

  附:

  “阅读之星”名单:

  杨晶晶    李鑫明    赵旭阳    于   飞    丁   伟    冯青华    朱    彬    杨璐璇

  李树玥    宋佳妮    高瑞雪    陈慧琳    崔   粲    朱雷刚    杨晓霞

  部分优秀教师读后感选登:

欧阳修所教给我的

——读《欧阳修传》有感

语文组  杨晶晶 

 欧阳修,开拓宋代思想文化的巨人。

 他是风流儒雅的才子,是与民同乐的太守,是秉笔直书的史学家,是替国家排忧解难的朝廷重臣……欧阳修的一生,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他为北宋文化精神的转变和提升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王水照先生与崔铭女士合著的《欧阳修传》是以诗入传,细致入微地详述了宋代大文豪欧阳修六十六年的传奇人生。在他漫长而又短暂的六十六年中,纷争,是他人生乐章的主旋律:六十六年的生命旅程中,他竭尽了忠诚,也饱尝过自责;他享受了尊荣,也蒙受过羞辱;他赢得了朋友,也失去过友谊;他刚直的性情使他备受舆论的推崇,也使他结下了无数的仇怨。这一切,都清晰地呈现在他不朽的作品中。千年后的我们,透过文字依然能真切地感受到他的呼吸和心跳,和他一同悲喜,一同歌泣,目睹他怎样以坚定的信念和达观的情怀,逐一破解所有的生活难题。

 读完这本《欧阳修传》最深切的体会是读一本好书犹如遇到一位良师。

学者欧阳修教给我的

 对欧阳修的认识是从画荻教子开始的。他四岁丧父,从小勤奋刻苦。正所谓一代文宗出孤寒。读书,是欧阳修从小养成的一大爱好,通过读书,他由一名贫寒的士子,成长为北宋政治、思想、文化领域举足轻重的人物。这不就是“读书改变命运”的最好事例么?由欧阳修反观自己,着实觉得羞愧得很。作为一名老师,书读得还是不足够。简单的道理我们都懂,其实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读书能解决教师的很多问题,不明白的事,读读书就明白了。像是班级管理、学科教学、家长沟通、学生心理等,书籍都会给我们最好的答案。站在巨人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有学者说“教师知道的东西,要大大超过他要教给学生的范围,要具有宽阔的科学视野,否则,他就不能唤起和发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就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所以我一定要努力成为读书型教师,向欧阳修学习,让书籍成为自己的真实友伴,终身读书。

老师欧阳修教给我的

 欧阳修不仅热爱读书,才学非凡,他更是一位善教乐教的好老师。欧阳修对于他极为欣赏的年轻人会悉心指导,比如,曾巩;对于那些才具平平但勤勉好学的寒贫士子,欧阳修也同样很热忱,比如来自大庾岭北姓唐的书生,在京城无亲无故,生活困苦,精神也很孤独,惟有欧阳修像亲人一样关心照顾他。当然在众多的求学者中也有一些人的性格气质欧阳修并不喜欢,但他也不嫌弃。本着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态度,欧阳修因人施教,耐心地规劝导。像荆南乐秀才,像好谈性理的李诩,还有以豪气自许的杜默,都是如此。读到这里,我就在想,在平时教育教学中,自己是否做到了对学生毫无偏见,悉心指导,因材施教,耐心教育。答案是肯定的,只是少数时候还是控制不住情绪,会失了耐心,少了爱心。细细想来,只有真正的爱学生才会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才会用心来和学生交朋友,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能够得到教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起码的心理需求,就如同学生渴望得到了赞许,表扬和奖励一般。因此,我一定要做一个具有仁爱之心的教师,真正地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来教育。

普通人欧阳修教给我的

 《醉翁亭记》想必大家都还记得吧,读着这样潇洒的诗句,有谁能想到他不久前刚刚蒙受过流言的中伤与政治的失败呢?又有谁能相信他内心深处潜藏着深深的伤痛呢?作为一个普通人,欧阳修凭借一颗不普通的心,一个不普通的胸襟接受了生活中最为不普通的苦难。

 是的,人生在世谁能一帆风水,谁能不经历生死离别。遇到困境、不顺时,我们是否怨声载道、大发雷霆甚至嚎啕大哭,全然丢掉了自己的修养。叶嘉莹先生曾说:“当经过挫折忧患之后,仍然能够在山川美景之间得到一种遣玩的乐趣,而不沉溺于忧伤之中,这是古人的一种修养。”于这一点欧阳修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豁达弘毅的精神品格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在漫长而艰辛的人生路上,每人都难以预料自己何时何地将遇到怎样的苦难与不幸,这不是我们所能掌握的。我们唯所能掌握的就是面对苦难的态度,在苦难之中,一个人心灵的本质与修养才真正突显出来,正如孔子所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这些就是欧阳修所教给我的,受益匪浅。

学习与反思共存,思维与素养齐飞

——读《中学数学解题理论与实践》有感

数学组  李鑫明

 数学离不开解题。做题不在多而在精,题解得要精彩;对待解题的思想认识和方法要对头,要通过做题,深刻理解概念,扎实掌握基本知识,学会运筹帷幄,纵横捭阖,使自己的思维水平不断上升,高屋建瓴;只有这样,面对千变万化、面目各异的题目时,才能自如,使一道道难题“落花流水”。由此我们也可以发现,做好数学教育,不单单是做好教育工作,更要扎实数学专业基础,而深厚的解题功底就是专业扎实的一种体现。既是积极响应学校同读一本书的号召,也是为了让自己系统地认识数学解题的理论、起源及发展,这个暑假,我通读了《中学数学解题理论与实践》这本书,并从中得到了很大的启发。

 《中学数学解题理论与实践》这本书分为三大章:“解题概论”、“解题观点”以及“解题案例”。解题概论重点谈到了解题研究的现状,解题概念的由来等;解题观点中重点谈到了解题的几大相关理论:解题化归论、解题化简论、解题信息论、解题系统论、解题差异论和解题坐标系;解题案例中通过具体的解题过程向我们展示数学解题的具体思维过程。

 读完这本书,其中的一个小细节让我感触颇深,书中谈到目前我们解题研究中存在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缺少争鸣气氛。正如书中所说,真理越争越明,没有争鸣与再争鸣,没有批评与再批评,只能导致一潭死水。如果在数学中也有一个类似“文学评论”的数学评论学,经常进行作者评论、文章(或书籍)评论、动向评论、专题评论等,那么,整个研究气氛将大大活跃起来。罗增儒教授在书中举出了这么一个实例:

1632900495(1).png

 看到这里,我也不免感到万分惭愧,确实,前者流行的解法也正是我所接纳的,确确实实没有想到后面的这种解法,看来,教师之间的探讨争论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不禁也使我想到前两天在办公室内,我和李老师以及赵老师所探讨的问题,对于同一道题目,发现我们的理解还不尽相同,通过我们三人之间的沟通,我才明白了这道题目背后的知识与能力考察目标,李老师此时也感叹道,沟通还是具有相当大的必要。因此,加强教学研讨,增强教师之间的沟通是促进我们教学能力,提升我们解题能力的一大途径。作为青年教师,我更应该努力多向其他老师请教,多和有经验的老师们学习,不断提升自我教学能力,在这一方面,我觉得学校给我们创造了一个非常适合我们成长发展的环境,为我们建立了师徒制,也鼓励我们多听有经验老师的课,通过听课交流学习,自己的教学能力与专业能力才会逐步得到较大的发展。


1632900577(1).png

 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罗教授先从n=2的特殊情况来考虑,又借助生活现象来帮助学生们理解最小值取得的情况,从而得到了最终问题的解决方案,既生动又形象。这样处理问题的方法哪个学生不喜欢呢?这样的数学课哪个学生不爱呢?这又使我想到了教务处张主任的一节“函数与方程”的公开课,在解释函数零点存在定理的时候,张主任借助我们过马路的生活实例形象生动地阐述清楚该定理的核心要素,这样的教学课程不也正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践行吗?这才是真正向学生展示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强有力的证据。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去表达世界,所以,创造适当的数学情境,将数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既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的实用性。这又使我想到了自己之前所上的一节公开课——《数学归纳法》,在这节课的难点突破上,我采用了以多米诺骨牌为引入,借助多米诺骨牌的原理得出数学归纳法的核心要素,我发现这样的授课方式会使得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所学知识内容以及提升数学思维。

 总的来说,作为一个数学教师,必须得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那就先从提升自己解题能力开始吧。通过做题,拓宽思路,训练发达的头脑,做到“八方联系,浑然一体”,最终达到“漫江碧透,鱼翔浅底”的境界;通过理论的学习与实践,实际工作的反思,进而不断提升自己,为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而发力。

学史,学做事

——读《物理学史简明教程》有

物理组  赵旭阳

 纵使物换星移,透过历史的长河,我们还是能寻找到那些亘古不变的真理。暑期,我们组老师同读了《物理学史简明教程》一书。通过阅读,我进一步了解了物理概念、定律、理论的形成与社会、历史背景和生产条件之间的关系。学史,不仅能让我们收获到很多宝贵的知识,还可以让我们学到如何做事。下面我从学做事的角度跟大家分享几点自己阅读的体会。

 一、 警惕错误,扎实做事。

 “热寂说”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宇宙学推论,它既是哲学上的一个原则问题,也是物理学上无法直接验证的问题,它的意义关系到包括生命物质在内的万物生长、发展和消亡的普遍规律以及人类和宇宙的未来等问题。所以一经提出,就一直受到科学界和哲学界的广泛关注并引起激烈的争论。

 关于热寂说的批判,书中这样写到:“它的错误在于把适用于一定条件的物理定律无限制地推广到宇宙,推广到无限长的时间,而给物理定律以绝对的定义。这一错误我们必须加以借鉴。”由物理定律适用条件引起的错误,在历史上已经重复上演了很多次。

 这就像每届学生都会在一些重难点知识上重复犯相同的错误一样。当然,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却又不尽相同。有些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是对概念的理解不透彻,有些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是在逻辑推理时疏忽大意,另一些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是由于没有掌握物理模型的特点和条件从而导致建立了错误的物理模型,还有一些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是不假思索的使用生活经验……隐藏在错误背后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二、 抓住机遇,积极做事。

 热力学第一定律建成于1842年~1847年。在这一时期,物质基础——蒸汽技术已经基本具备。物理学基础——能量、“位函数”等有关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已经逐渐形成。永动机不能实现的确认和各种物理现象之间普遍联系的发现这两条重要线索的确立,进一步推进了该定律的建成。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说明一个物理定律的发现,绝非一两个人所能做到的,这需要有一批科学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经过艰苦的努力才能真正确立起来。也说明当客观条件成熟时,相应的自然规律一定会被发现,至于由谁第一个发现,则并不是主要的。

 从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积极准备、努力进取并善于抓住机遇是做成一件事情的重要条件。作为教师,我们做教育工作时,也应该抓住机会,适时教育。面对那些迷茫彷徨的学生时,我们不要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也曾经历过中学时代。在这些孩子面对困惑不知所措时,我们应当积极的给予他们一些恰当的帮助。想推开他们心里那扇许久未开的窗户,也许并不需要我们大费周章。

 三、 精益求精,完美做事。

 本书在力的平衡部分提到了两座令人惊叹的古建筑:一座是一千多年经两次八级地震考验的河北冀县木塔,另一座是1300多年来下沉水平差只有5厘米的赵州桥。

 这让我想到了坐落在我校附近的大雁塔。大雁塔始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在建成至今的70多次地震中,大雁塔的塔身自动开合数次。专家研究发现,它的地基结构十分的神秘,在塔下有一层夯土,这类土壤的特点是密度高、缝隙少,可以让建筑物处在稳定平衡的状态。在发生地震时,塔身就像不倒翁一样,受到的地震冲击非常小。

 这些古建筑完美的诠释了古人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这是我们教师需要传承的。而要做到这些,就需要我们多反思。在备完课后,要反思自己的这一节课是否一定非要这样上;是否在做教学设计时遵循了教育教学的规律;是否能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在上完课后,要反思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是否把那些抽象、艰深晦涩的内容用最浅近的方式传递给了学生;是否做到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否在学生有困惑并且真正需要帮助时扮演好了“脚手架”的角色。

 阅读引导我们思考,促进我们研究教育教学,做好教师的本职工作。诗人艾米莉•狄金森说过:“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跃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向远方。”我们做教师,更要有本书,有首诗,有个远方。

我们能为新教材的实施做哪些准备?

——读《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有感

历史组  丁伟

 今年,我的暑假是从共读《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开始的。本书作者黄牧航和张庆海先生均为华南师大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黄牧航教授常年从事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中学历史教学经验,从其行文和章节安排上都能明显体现出来。

 本书名称严肃而古板,但当翻开书页,越往后读,越感到内容的精妙。本书体例严谨、内容丰富、说理充分,有理论引领,又穿插了大量的中学历史教学设计、高考真题和原创试题详解、书目推荐等实操内容,真是一本值得多次翻阅的好书。

 本书的出现能让我们对于《历史课程标准》的解读、《中外历史纲要》的编写以及核心素养引导下的历史教学有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下面我就结合自身经验,就本书中涉及的部分理论、观点、方法和思路进行梳理,“窥一斑而知全豹”。

 一、追本溯源,厘清概念

 我认为,本书的最大亮点在于对《课标》中提到的诸多历史名词概念的追本溯源,尤其是对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阐述。如在谈及唯物史观时,书中不仅“唯物史观”概念的来龙去脉做了详细阐释,而且能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也进行全面细致的说明,如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等基本原理,及阶级分析法、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方法论。

 陕西省历史特级教师李树全老师说过“历史教学‘讲清楚’仍很重要”。而“讲清楚”的前提往往是对历史概念来龙去脉的详细梳理。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也有其内在的发展逻辑。而勾连起复杂纷乱的历史事件的重要介质便是一个个抽象的历史概念。因此,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应该将讲清楚历史概念的来龙去脉。

 二、挖掘概念,扩展认识

 1. 深挖概念内涵

 除了阐明一些核心概念的来龙去脉外,本书还在挖掘概念内涵和外延上做了大量努力。如谈及时空观念时,它认为,“内涵上,时空观念是与人的生命价值联系在一起;而外延上,它包括时间与人类实践活动的关系、空间与人类实践活动的关系以及在人类实践活动中时空的转换关系。即在唯物史观下,时间问题是与人的生命价值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而在谈及家国情怀时,它认为家国情怀的内涵应该包括对家乡、民族、国家的认同感;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而外延则包含生命教育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它将生命教育、爱家教育、爱国教育和人类命运体教育都囊括进家国情怀的范畴。这种由小及大的递进格局构成了家国情怀所有的核心内容。

 这种做法大大丰富了历史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使我们的日常教学、试题命制、试卷讲评更游刃有余,大大提升教学效果,也是历史“求真”理念的真实反映。同时,这样的设计也让历史不再是以前那种只有时间、有地点、有事件,却没有“人”的呆板说教。在这样的教学观下,历史逐渐变成了一门更有温度,更有人情味的,可测量的“人学”。

 作为人文学科,历史承担着重要的育人使命。基于此,我们不仅要重视历史概念的内涵,而且要重视历史概念外延的挖掘,尤其是育人方面价值观的挖掘。

 2. 厘清教学误区

 本书还注重对历史教学误区的厘清,例如历史专题与历史主题的关系、核心素养与一般素养、教辅与历史教科书、历史叙述与历史解释等。在如何处理历史教科书时,本书建议我们要重视历史教科书的科学性和重要性。不唯教科书,但也绝不能忽视。因为教科书是我们历史教学的重要依据之一。

 如果真能做到对新教材内容逐字逐句的研究,发挥集体的力量,对书中内容信手拈来。我想,在处理新教材时我们也会轻松从容许多。在史小军老师带领下,历史组的同事积极参与,开展对岳麓版必修教材的再研究,对于教材中的重要概念、易错点、难点进行讨论分享,诸如自然经济与小农经济这样较难理解的历史概念进行分析梳理,本质上和本书中的厘清教学误区的理念不谋而合。

 三、指导教学,开阔眼界

 1. 注重方法指引和《课标》的使用

 历史教学应该是一种开放性和发展性的教学活动。历史教师应该善于从更广阔的视野上设计自己的课程。书中介绍了许多极具操作性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例如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三次序材料教学法”、历史解释素养的“五层分析法”等等。此外,不同于传统教学以知识传授和单课设计为主,统编新教材更注重核心素养的提升和课程的长时段设计,即主题式教学和单元教学,强调“任务驱动式教学”和“在做中学”。本书将教学流程确定为“主题引领—情境创设—任务驱动—评价反馈”四大板块,并提供了《课标》中的一些优秀教学案例加以分析,有理论引领,也有实践佐证,其本质和 “思维型教学”的理念不谋而合。在如何确定单元主题时,书中也给出了如通过阅读《三联生活周刊》《环球人物》等杂志,或借鉴公共史学的研究成果,从中寻找课程主题,统领教学。

 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绝非一节课就能实现,需要长期培养积累才能改变。因此,注重长时段教学和单元教学应该是未来新教材实施后历史教学的重中之重。不过分痴迷于单课教学,而应从更宏观的角度设计课程,依据课本,却不应拘泥于课本,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实践的能力,关注学生素养的长时段发展。

 2. 注重“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的运用

 2020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从高考的核心功能、考查内容、考查要求三个方面回答了“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考试本源性问题,从而给出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中学历史教学的终极挑战之一便是如何适应新的高考评价。因此,我们的教学需要实现“以教应考”到“以考促教”的根本转变。而在具体操作上,本书也给了许多宝贵的建议,例如确定“必备知识”,书中的建议是“必备知识”可为三点,即重点内容、核心概念和关键问题。“重点内容”——每个专题的标题;“核心概念”——对标题进行解释的内容所涉及的主要概念;“关键问题”——将对标题进行解释的内容转变为问句。理论虽高深,服务教学却还需要落地。这样的建议使我们更加容易地将高深理论同教学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实现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

 作为一门中学教师,不唯高考,但也不能漠视高考。新的高考评价体系既是宏观理论的引领,更是微观实践的操作指南。研究高考,并非仅仅是遨游在高考的题海中,更需要从根源上研究新的高考评价体系,及其如何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发挥教研服务教学的目标。

 四、注重教师的发展

 除此之外,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关注历史教师的终身成长。它认为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要包括历史教育智慧、历史思辨能力、学科拓展能力、人格影响力、成就动机等多层面。在精神层面上,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首先应该具备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书中建议历史教师可以阅读并研究一位自己喜爱的历史人物,并与他终身为友,深入了他的内心世界,体悟他的人生智慧,进而丰富自己的生命体验。

 中学教师应该成为不断学习的人,培养自己的历史意识和课程意识,让自己的心灵半径不断扩大。学科核心素养目标提出后,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更急切需要教师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理解和操作上做出全面改变。只有如此,教学才是开放性和发展性,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也只有如此,我们才不至于沦为平平庸庸的“教书匠”。

关闭
上一篇:我校陕西省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张元芳高中英语工作坊、李红艳高中物理工作坊顺利启动
下一篇:学科建设提素养 特长发展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