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建工作 > 党建动态

知青岁月和梁家河的大学问

发布日期:2018-08-27     作者:     浏览数:8461    分享到:

知青岁月和梁家河的大学问

 

------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和《梁家河》看青年习近平人生磨炼

   8月25日,我校邀请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任晓伟教授为全体教职工做了题为《知青岁月和梁家河的大学问》的专题报告。任教授结合《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和《梁家河》,介绍了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在梁家河插队的情况,在梁家河的知青生活经历对青年时期的习近平所产生的影响,梁家河“大学问”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个方面的内容。

   任教授讲到,在《梁家河》一书所收录的1969年-1975年19篇相关干部群众的回忆文稿中,可以看出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的成长,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磨炼:从1969-1970年,不谙世事;到1970-1972年,自信、开朗;再到1973-1975年,明显变化和稳定等三个阶段。青年时的习近平也经历着坎坷,但他没有抱怨,而是学会适应,他从一名不谙世事年轻小工,成长为一个农村青壮劳力,上工时能顶一个大工,什么活儿都能干好的青年才俊。

   在这七年间,他先后学会种地、拉煤、打坎等农活,每日与村民生活劳作在一起,打成一片,同甘共苦,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还带领村民一起新修田地、建沼气池,打铁制作农具等。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这里一待就是七年,就在这片小天地里,他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贴近群众,埋头苦干,扎实认真,在基层的劳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学到很多丰富的知识,这也对他后来走上领导岗位应对和解决农村问题起着积极的作用。

   任教授讲到,每一个青年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理想信念。理想信念并不是一开始就形成的,它的形成是一个过程,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强大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理想信念和人生奋斗历程就是如此。在梁家河的七年岁月,给了青年习近平一番干事业的空间,他在这里大有作为,为他今后的人生道路和奋斗事业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在梁家河的七年里,青年习近平一边从事生产劳动,一边还认真阅读大量的书籍,他明白知识可以改变人的命运这个道理。他深知国家今后的建设一定还是需要更多有知识、有文化、能扎实肯干的青年人才,只有用一切机会,学习知识文化,才能更好地服务人民、报效祖国。在梁家河,凡是他能找寻到的书籍,他都如饥似渴地阅读,他先后阅读了《中国通史》《中世纪史》《共产党员宣言》《资本论》《毛泽东选集》《毛泽东军事文选》《战争论》《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李白诗选》《三曹诗选》《仲夏夜之梦》等众多古今中外的名著。这些书籍的学习,对青年习近平的思想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任晓伟教授分析今天我们为什么要重新学习梁家河和如何弄懂梁家河这中间的“大学问”。他着重讲了三点,那就是:实践观念、群众观念、党的观念。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是在梁家河艰苦奋斗的农村革命生活的实践检验中走过来的;是与梁家河的人民群众休戚与共,同呼吸共命运成长中见证的;是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个人前途与命运改变的艰难困苦与挫折中形成的。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梁家河不仅仅是一个小村庄,更是千千万万个小村庄,更是千万百姓的小康梦。

   如今,我们重温这段历史,展望我们的新时代,我们中国需要千万个有担当、能吃苦、有理想的青年为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任教授希望通过对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的人生磨炼解读,使广大教职工加深对总书记的了解,进而学习好他的思想。

   最后,附中党委书记陈勇刚作总结发言。他希望广大教职工一定要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IMG_8958.jpg



任晓伟简介

    任晓伟教授,现任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关闭
上一篇:我校党委组织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诵读会
下一篇:中共陕西师大附中委员会召开11月组织生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