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9日,恰逢“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85周年纪念日。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斧头剧社”成立大会在致远楼报告厅隆重举行。陕西师大附中副校长高丽文、陕西师范大学党委学工部雁塔校区学生综合事务办公室主任李晨子、陕西师大附中政教处副主任索海峰、教师代表白云、李娜、薛琪、田甲林、杨梅、陆孔存、张楠、高娃、于飞以及高一、高二学生会成员和部分学生代表参加了此次大会,会议由政教处副主任鲍青青主持。
索海峰老师首先介绍了“斧头剧社”的历史渊源。
八十五年前的今天,北平大中学生数千人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要求保全中国领土的完整,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我校前身“省立西安二中”与“一二·九”运动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934年,毕业于北平大学戏剧系的刘尚达任西安二中国文教员,成立了“斧头剧社”的前身——西安二中课余剧团,排演了大量艺术性强的爱国剧目;1936年夏,张寒晖受党组织的派遣,到西安开展统战工作,经刘尚达推荐应聘为西安二中国文教员,兼任课余剧团的导演。1936年11月21日晚,张寒晖指导排演的首部剧目《鸟国》在西安二中操场开始演出,校内外2000多名学生前来观看,其后连续演出多场。西安各界爱国人士、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官兵也来学校观看《鸟国》,每逢汇演北大街交通也变得堵塞。这样的氛围,使许多二中师生与抗战部队官兵和共产党地下组织有了接触,进一步坚定了投身革命的理想信念。
1936年12月9日,为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西安学生在城里游行集会,步行向临潼方向进发,向蒋介石请愿要求团结抗日,一致对外。队伍行至东郊十里铺附近时,张学良的黑色别克车赶到,西安二中学生率先唱起了张寒晖创作的《松花江上》。张学良在歌声的感染下热泪盈眶,做出了那句著名的承诺:“最多一周,我一定给大家一个交代!”几天后,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
1937年初冬,张寒晖在课余剧团的基础上组织二中学生,邀请西安女中、西安女师各一名女生成立了20余人的“斧头剧团”。排练《松花江上》《流亡曲》《在酒楼上》等剧目。随后,张寒晖带领斧头剧团到汉中、关中东部的大荔、朝邑、澄城巡回演出,宣传抗日。“斧头剧团“在陕南和关中东部的宣传扩大了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的影响,激发了陕西军民的抗日斗志。同时,越来越多的二中学子也在学校艺术教育的熏陶下,丰富了文化内涵,坚定了爱国斗志,确立了进步思想,走上了革命道路。
接着,语文教研组组长李娜老师介绍了剧社的首批剧目的创作思路,我校“斧头剧社”特聘指导老师陕西师范大学“入戏话剧社”指导老师李晨子做了点评并发言。他对我校成立剧社的思路和尝试表示高度赞赏,同时也对剧本创作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高一学生会文体部长王怡文同学发言。她表示,在附中的成长岁月里自己一直感受到艺术教育对自己的熏陶,她在这样的氛围里不断磨砺自我,努力奋进,气质愈发高雅,举止愈发大方。她代表我校学子郑重承诺,愿意为剧社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高丽文副校长做总结发言,她向各位来宾介绍了我校成立“斧头剧社”的宗旨。她表示,我们师生代表齐聚一堂,隆重举行“斧头剧社”成立仪式,就是要以这种形式,缅怀历史,坚定信仰,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革命主义精神,进一步丰富我们的校园文化生活,讲好附中故事,当好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实践者,无愧于新时代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斧头剧团”既见证了附中的红色革命传统,也见证了附中传承多年的浓厚文艺氛围和根植于我校基因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110年来,我校浓厚的文艺气息影响和浸润着每一位附中学子的心田,为他们的人生之路铺就了雅致高尚的基础。今天,我校已经走过了110年的光辉岁月,我们重建当年的“斧头剧团”,既是对当年老一辈附中人精神的发扬,也是对我们今天特色精品社团课程的进一步开拓和丰富。红色基因与艺术特色,恰恰彰显了我校传承多年的“教育温度”。
撰稿:于飞 摄影:原大炜 审核:鲍青青
关闭